福利二区,亚洲男男年轻同志videosbest,久久国产a,aaa在线观看高清免费,中文字幕国产专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收藏本站 設為首頁
 
   欄目導航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 
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 
加強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 
仇保興副部長在第五批城鄉 
關于規范住房公積金個人住 
在治水實踐中優化科技創新 
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編制審批 


鄧小平題詞   
        

        

        1986年3月,面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挑戰,鄧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和陳芳允四位科學家提出的“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上,做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于1986年11月批準啟動了以跟蹤國際高技術水平、縮小同國外的差距、力爭在我國有優勢的高技術領域有所突破為目標的863計劃。
    1991年,鄧小平同志洞察世界高技術發展趨勢和高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提筆揮毫為863計劃做出“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題詞,進一步指明了研究開發高科技的目的是實現產業化。

江澤民題詞

    1996年,江澤民同志在為863計劃實施10周年題詞時,指示863計劃要“面向經濟建設,勇攀科技高峰”,為863計劃的組織實施指明了方向。863計劃在瞄準世界高技術發展前沿的同時,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加速了高技術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形成和改造傳統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


朱镕基講話


   

    朱镕基在就任國務院總理的新聞發布會上堅定地指出:“科教興國是本屆政府最大的任務。我們有決心進一步把科教興國方針貫徹到底”。

國家主席胡錦濤講話


    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中國科技創新的基本指標是,到2020年,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從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會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要從1.35%提高到2.5%。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講話


   

    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定不移地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自主創新,就是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在引進先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自主創新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科技部部長 萬鋼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所作的報告中,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擺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部分的首要位置。全國科技工作者為此備受鼓舞振奮,深感使命崇高、責任重大,決心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抓住和用好我國科技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新貢獻。

一、充分認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

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深刻認識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經濟能夠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大幅度提高,同我國將自主創新作為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重視發揮科技創新在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現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分不開的。

第一,在戰略領域超前部署,通過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來帶動產業崛起,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十五”初期,我國以攻克計算機芯片設計技術為突破信息技術瓶頸的戰略主線,以“龍芯”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研發成功,結束了中國計算機有機無“芯”的歷史;以“銀河麒麟”計算機服務器操作系統為代表的基礎軟件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取得,為國防信息化建設及國家信息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芯片技術、基礎軟件技術在經濟領域的廣泛擴散、滲透,多媒體領域的“星光中國芯”、“信芯”等研制成功并得到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我國多媒體產業和無線通訊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在確保重大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的基礎上,鼓勵并調動大批科技力量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推動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有效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信息技術和產業為例:隨著芯片、軟件技術的自主創新,我國機床領域的核心部件———數控中心的質量得到大幅提升,中高端數控機床進口增速由40%下降到10%左右,數控機床自給率大幅提升,并逐漸成為出口大國。隨著信息技術的滲透、擴散,工業化與信息化將緊密融合,我國工業將由大變強,現代服務業將又好又快發展,更好、更多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孕育新的產業方向和經濟增長點,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當前,由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引領的生物經濟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領域。“十五”初期,我國把生物科技作為未來高技術產業迎頭趕上的重點,逐年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到目前生物技術產業總產值已達4600億元,基因工程藥物、疫苗、診斷試劑等生物技術研究成果,引發了醫藥工業的重大變革。

戰略性產業關鍵技術的超前部署,促成了核心技術的原始創新,成就了先進產品的集成創新,催生了新的產業方向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充分體現了科技創新的魅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在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產業領域,自主創新的效益尚未充分體現出來。面對這一重大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通過重大專項的實施來加以解決。未來15年,我國將實施大型飛機、探月工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新藥創制、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等16個重大專項,涉及信息、生物等戰略產業領域,能源資源環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緊迫問題,以及軍民兩用技術和國防技術,這將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核心技術依賴于人、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真正使科學技術成為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關鍵。

二、充分認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本質要求,決定了科技發展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工業化基本上走的是靠要素投入驅動的傳統工業化道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環境長期高強度開發和利用基礎上的傳統工業化,已經使我國的資源與環境不堪重負。有關研究表明,未來20年,即使我國繼續保持占國內生產總值40%左右的投資率,如果沒有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也不可能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再翻兩番的目標,更談不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

從本質上講,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就是科技進步主導的工業化進程。我國噸鋼綜合能耗從1990年的1611千克標準煤下降到2005年的741千克標準煤,關鍵就是通過自主創新取得了連鑄、高爐長壽、高爐噴煤、轉爐、連軋化和綜合節能等6大關鍵共性技術,優化了鋼鐵生產工藝流程,奠定了持續發展的基礎能力。沈陽鐵西老工業基地之所以能成為我國調整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與其遵循依靠科技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堅持以信息化改造傳統工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制造技術上通過自主創新實現重點突破是分不開的。

此外,在全球化條件下,技術創新體系、生產要素配置方式、產業區位布局和產業組織與管理模式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產業結構調整與制造業全球轉移如火如荼。知識的創新、生產、流動與應用成為當代經濟活動的核心,以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為核心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規模迅速擴大,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率、高知識密度的經濟增長方式成為當代發展的基本趨勢。這一發展趨勢及特征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過程中得到極大體現。

1991年,國家正式批準建設高新區。2006年,全國53個高新區實現經營總收入43320億元,工業總產值35899億元;工業增加值8520億元,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9.4%,有21個高新區的工業增加值已占到所在城市的30%以上。2006年,國家高新區平均萬元GDP能耗為0.8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1.22噸)低34.3個百分點。國家高新區內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總產值占到國家總量的54.6%,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占46.5%,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占31.7%,實現了高技術產業的集群式發展。高新區促進了產業發展與科技活動的結合,使科技成果能夠暢通地轉移到產業領域。2006年,53個高新區聚集了全國一半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70%的產品技術源于區內企業;聚集了國內外各類創新資源,從業科技人員98.6萬人,科技經費支出總額占全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的35.1%,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56.8件,為全國最高水平。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改變。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唯有拓寬自主創新的戰略視野,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經濟建設主力軍的作用。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一是要加強行業和產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利用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創造新的產業部門,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二是積極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拓展發展領域,使經濟保持旺盛的活力和雄厚的基礎,努力把發展方式轉變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三是深入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業技術聯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及相關產業鏈發展。

三、充分認識科技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性力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對傳統工業文明帶來的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等弊端進行理性反思的產物。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科學技術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的助手。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提高我國有限資源的利用率,提高我國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科學技術作為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性力量,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科技的進步為解決十三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在主要糧棉等大宗作物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技術突破,產生了超級雜交稻、雜交玉米、轉基因抗蟲棉等一批重大農業技術成果,為農業增產增收和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第二,人口與醫療衛生科技進步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人口控制與優生優育的技術進步,為實現人口再生產從“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做出了重大貢獻。重大疾病以及艾滋病、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控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為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第三,能源和資源領域的科技創新為突破發展瓶頸制約、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重要支撐。在能源領域,石油勘探、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技術、節能減排應用技術,以及燃料電池、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取得重要進展,為調整能源結構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在交通領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智能交通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引領了所在行業技術進步的潮流,對節約資源、能源,改善氣候、環境做出了貢獻。

未來一個時期,圍繞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我們將加大對以下幾個方面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科技奧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環境治理、生態修復、防災減災等;組織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重大項目,發展現代農業;在促進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同時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有效避開資本擠出勞動這個工業化過程的世界性難題,發揮科學技術在實現經濟與就業同步增長過程中的作用。總之,要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科技工作的基本職責,努力使大量科技創新成果進入千家萬戶,讓億萬群眾共享科技發展的福祉。

四、抓住和用好科技進入重要躍升期的戰略機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當前,我國科技發展已經進入到重要躍升期,形勢好,機遇大。一是黨中央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戰略的核心,作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把科技工作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科技實力大幅提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發揮。三是在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科學技術向應用轉化的速度不斷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周期大大縮短,原始性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間科技競爭成敗的重要標志,成為決定國際產業分工地位的一個基礎條件。這都為我國科技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對我國科技工作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

藍圖已經繪就,關鍵在于落實。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抓住和用好科技進入重要躍升期的戰略機遇,在實踐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道路。在戰略安排上,要科學分析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認真把握科技工作的重大方向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的各項任務和部署。在國務院的領導下,加快實施《規劃綱要》確立的16個重大專項,提高科技解決事關全局和長遠問題的戰略能力,成熟一個,啟動一個,力爭實現重點跨越,促進相關戰略產業的形成。在計劃部署上,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戰略主線,以改革為動力,統籌近期和長遠的安排,統籌項目、人才、基地的安排,統籌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統籌全社會的科技資源,選擇若干關鍵重點領域,力爭取得突破。在政策方面,把重點放在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制約自主創新的主要政策問題上,突出科技政策與經濟政策的結合,加強經濟政策支持自主創新的力度,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促進自主創新政策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對加強科技行政部門自身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不久,科技部黨組做出了開展科技工作重大專題調研的決定。這是前瞻性的決策和部署,也是一項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我們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分析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準確把握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科技事業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從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出發,認真研究今后一個時期科技工作的方向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形成新形勢下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部署。

采取四項措施做好建筑節能工作

——在“第四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上的致辭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  姜偉新

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建筑及其運行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效應,對全球資源環境的影響日益顯著。減少建筑能耗和污染排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建筑與自然和諧共存,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把推進建筑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在中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部門密切配合,各地區和各有關單位認真落實,大力推進建筑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為全球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作出了貢獻。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中國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繁重任務,也面臨著資源環境制約的嚴峻挑戰。建筑節能減排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現實工作。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確定了節能減排的目標和任務,推進建筑節能減排是完成這個目標和任務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將著力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善建筑節能減排的法律和政策。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并抓緊制定《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等配套法規,把建筑節能減排的制度保障工作作為首要任務認真抓好。同時,要與各有關部門配合,加強建筑節能減排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健全激勵建筑節能減排的財稅政策,抑制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第二,完善建筑節能減排的技術標準。加快工程建設節能減排技術標準的制定和修訂,不斷擴大標準的覆蓋范圍。直接涉及能源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建筑技術進步的內容,將作為強制性條文。充分發揮節能減排標準的技術保障和引導約束作用。

第三,大力推進技術創新。與有關部門一起,組織推動重大技術研究攻關,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組織實施水體污染與治理、北方地區供熱改造等節能減排重點示范項目和重大專項。在加強成熟、適用新技術的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的同時,要充分挖掘本土化的建筑節能環保傳統技術和工藝。

第四,加強執法監督。要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減排的法律制度和技術規范,建立建筑節能監管服務體系,實施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和公示等制度,落實建筑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嚴肅查處違法行為。

建筑節能減排涉及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公民、每一個從事建筑活動的企業。我們要廣泛宣傳建筑節能減排的重要性、緊迫性,宣傳政府的政策措施,提高全社會的建筑 節能環保意識。要充分調動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私營部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全社會廣泛參與,共同促進建筑節能減排各項措施的落實。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我們十分重視學習和借鑒國際上好的技術和理念,也愿意與國際同行們分享我們的經驗。我們已經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德國政府、荷蘭政府等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開展了建筑節能、供熱體制改革、綠色建筑推廣等方面的科技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們將繼續加強與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在建筑節能減排領域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熱忱歡迎各國朋友投資我國建筑節能減排事業,創業發展,互利共贏。

推進建筑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中國政府的戰略決策,也是各國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標。本次會議為加強世界范圍內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實現建筑節能減排的戰略目標,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全球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做出新的貢獻。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談四萬億

提示: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3月6日上午10時在人民大會堂一樓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財政部部長謝旭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問題答記者問。人民網現場報道本次記者會。下面為人民網現場報道文字,整理:鐘宏。

中央電視臺記者: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以及促進發展,中央政府實施了4萬億的投資計劃,這些投資項目是如何確定的,另外我們經濟頻道非常關注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止形成新一輪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不搞一般的加工工業,不搞重復建設


擴大投資是刺激經濟增長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這一點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為了有效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們國家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的沖擊,所以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特別是四季度以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擴大內需,包括擴大消費、擴大投資的政策措施。當然在這同時,也在積極地穩定出口。

在擴大投資方面,中央政府一開始提出的投資方向和重點就是非常明確的,這一次擴大投資一定不去搞一般的加工工業,不去搞重復建設,把重點鎖定在關注民生、關注“三農”,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同時,要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非常明確的。

按照關注民生、關注“三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節能環保,調整經濟結構的要求,我們對“十一五”規劃和其它一些中長期專項規劃進行了分析匯總,從去年的四季度開始到2010年底,這兩年多的時間里面有4萬億的投資規模。


4萬億資金其中需要提防承擔,部分可吸收社會投資


這4萬億的資金構成,是按照現行的投資補助標準和補助政策來計算的。這些錢不都是中央政府出,有一些還需要地方來承擔,有一些還可以吸收社會投資,包括企業的投資和民間的投資。中央政府的投資是11800億。我舉一個例子,比如對教育,對學校的投資,中央政府對規劃內項目承擔三分之二的投資,地方需要承擔三分之一。比如說對民生工程的廉租房建設,我們對中部地區每一個平方米是補助300元,對西部地區每個平方米補助400元,對東部地區中央政府不給予補助。


4萬億投資大體構成


這4萬億的構成實際上也是一個安排的過程,根據形勢發展的變化,也會有一些變化。到目前為止,這4萬億的構成,大體是這樣的:民生工程,主要是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林區、墾區、煤礦棚戶區改造,大體總的規模是4000億左右。

農村的民生工程包括水、電、路、氣、房,就是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道路建設、農村沼氣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大體上是3700億。

基礎設施的建設,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等,大體上是15000億左右。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方面,大體上是1500億。節能減排、生態工程大體上是2100億。調整結構和技術改造,大體上是3700億左右。這樣加在一塊,是30000億。再加上汶川大地震重點災區的災后恢復重建10000億,總的構成就是這樣4萬億。


十個產業的調整振興規劃有些項目納入中央給予支持范疇,要安排一定數量的技術改造貼息資金


這里我想作這樣幾點說明:第一,我們這一些項目的確定,都是按照“十一五”規劃,以及其它中長期規劃來選定的;第二,需要中央承擔的投資11800億,在具體年度的安排中,要經過全國人大的審議批準;第三,這些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因為形勢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某一些方面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投入,有一些方面可能還需要做一些調整。

最近國務院批準了十個重點產業的調整和振興規劃,這十個產業的調整振興規劃有一些項目就要納入到中央給予支持的范疇,要安排一定數量的技術改造貼息資金。所以,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我想這也是符合實際的。

我們現在已經形成的這樣一個構成,實際上也是在去年四季度初步方案,又聽取了社會方方面面的意見,包括專家的意見、地方和部門的意見,也包括社會輿論的意見,所以,已經有所調整。


兩個明確 兩個嚴格


至于剛才這位記者朋友問到了怎么樣來保證這些項目的落實,怎么樣保證不出現重復建設,怎么樣把這些錢花好。我想最簡單的表述就是“兩個明確”、“兩個嚴格”:第一,明確方向,也就是投資的方向,我剛才已經說了,中央一開始的指導思想是非常明確的,不搞一般性的加工工業,不搞重復建設,重點就是民生工程,就是農業,就是基礎設施,就是社會事業,就是節能環保,就是技術進步。第二,明確責任。地方的項目,地方政府是責任主體;中央的項目,中央的部門和中央企業是責任主體。所以在安排的過程中,一定要執行中央的決策部署。這是兩個明確。

還有兩個嚴格:一個是嚴格審查,一個是嚴格監管。嚴格審查就是要按照規劃、按照產業政策、按照準入標準來審定這些項目。在這同時,我們還有財政部門的審查,還有信貸部門的審查,還有土地部門的審查,還有環保部門的審查。所以,按規定的程序來辦,嚴格審查。

嚴格監管,就是說對這些資金的使用,對這些項目的安排,一定要加強監管。除了要求各個相關的部門監管之外,記者朋友可能也知道,為落實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政策,中央成立了24個檢查組,牽頭的是中央紀委和監察部,還有審計署,參與的部門包括了我們發改委、包括財政部。

整個落實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政策過程中,這個檢查組要長住在地方,對中央負責。所以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舉措,我們保證投資的安全、合理、有效的使用,避免重復建設,避免“兩高一資”,避免這些資金被截留挪用。

從現在檢查的情況,我們調度的情況來看,實施的情況是好的,沒有發現大的問題。謝謝大家。


Copyright © 2010-2015 www.guildhab.top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國名牌產業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218887號-1號     信箱: zgmpcy#126.com
秘書處地址:北京市中南海北門文津街7號    郵  編:100034
工作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三里河路11號建設部建材南新樓    郵  編:100831
module not exist Error: Fold (./) is not writable